IFTTT 將網路服務與資訊自動備份,解決 Google Reader 關閉難題

有沒有想過,您每天要追蹤多少的資訊?以海芋來說,光是臉書好友的動態更新不說,還有每天的新聞,科技的新知,甚至會看一下友站及一些程式設計的文章,其實這樣還挺秏時間的。而海芋之所以能每天看這些文章,全憑著 Google Reader 這個方便的工具,很可惜這個工具即將結束服務了。但海芋相信,有許多服務都會取代,但難保這些服務不會關閉。於是,海芋就在找一些新的服務的同時,挖到了IFTTT這個服務,可以做為中端介面,讓你保存文章。
在介紹 IFTTT 這個服務前,我們先來看一下「IFTTT」的全名。它的全名叫「If This Than That」,這句話很明顯的暗示他是一個中端的介面,他可以將網路一些常見服務,如 Facebook、Dropbox、Gmail、Evernote 等知名的服務,當這些服務有更新時,他會自動把更新的內容,轉發到設定好的服務上。舉例來說,你可以設定當你的 Dropbox 的檔案有異動時,就會自動寄信到你的 Gmail 上,讓你能掌控最新的資訊。

 

也因此,我們可以使用這個服務來將 Google Reader 所訂閱的項目,自動存到 Evernote、Readability、Gmail等知名的服務上,畢竟這些服務同時關閉的機會太小,也間接達到資訊備份的效果。

 

在 IFTTT 中,有三個重要的名詞,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第一個名詞是「Channel」,第二個名詞叫做「Recipe」,第三個名詞叫做「Action」。以寄信為例,「Channel」 就是我們的寄件人地址和收件人地址,郵差每天都會定時去郵筒收信,這個動作叫做「Action」,當郵差從郵筒收到信時,將信件送到對方的地址,這個過程就叫做「Recipe」。

◎◎網站小檔案◎◎
網站名稱:IFTTT
網站介面:英文
網站性質:免費
是否註冊:
軟體下載:https://ifttt.com/

 

一、注冊與啟用頻道

 

Step 1.

首先,先連去「IFTTT 註冊頁面」,之後再填寫基本資料來注冊,注冊完畢後,記得去收取電子郵件去驗證注冊。

IFTTT 1

Step 2.
連到 「Channel」處去設定 Channel。什麼是 Channel 呢?在引言處已經有說明了,不懂的話請看引言處的說明囉!

IFTTT 2

 

Step 3.
因為海芋是打算用 「Readability」、「Evernote」 這個服務來取代 「Google Reader」,所以在這裡先啟用「Readability」、「Evernote」這兩個頻道。
IFTTT 3

 

二、自動轉成文章至Readability、Evernote

 

Step 1.
打開「Create」頁面,按下〔This〕後,選擇〔Feed〕。
IFTTT 5

 

Step 2.
之後,按下〔New Feed Item〕。
IFTTT 6

 

Step 3.
輸入RSS Feed (本站的 RSS Feed 為 http://feeds.feedburner.com/inotetw) 後,按下〔Create Trigger〕。
IFTTT 7

 

Step 4.
按下〔That〕,以繼續下一步的動作。
IFTTT 8

 

Step 5.
選擇 Channel B,即 RSS 有更新時,會將新的 RSS 項目寄到何處,以本文為例,當海芋小站的文章有更新時,我希望能送到「Readability」,所以就選擇「Read Later」這個服務。 (如果你要自動存到 Evernote,需要先在 Channel 處連結到 Evernote,請看 Channel 的操作)。
IFTTT 9

 

Step 6.
輸入網址,這部份我們可以不用理它,直接按下〔Create Action〕。
IFTTT 10

 

Step 7.
輸入這個 Recipe 的描述,如「海芋小站的 RSS」之類的。
IFTTT 11

 

三、管理 Recipe

 

Step 1.
這個服務每15分鐘會檢查有沒有新的文章,如果有新的文章,那麼就會自動把 Channel A 的新內容存到 Channel B 中。而我們也可以手動強制他檢查,只要去「管理」處按下下圖紅色的地方。
IFTTT 12

 

Step 2.
按下〔check now〕請他強制重新檢查就可以囉!
IFTTT 13

 

雖然 Google Reader 已經將要停止服務,不過我想 RSS 的需求仍是有的,現在和將來都還有許多服務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取而代之,雖然透過 IFTTT 這個介面是比較麻煩,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我們可以同時將一份資訊存在很多地方的服務,也是備份資訊的手段之一。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