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0010274405

@圖取自於博客來網路書局

 

◎◎書籍小檔案◎◎
書籍名稱: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籍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出版時間:2004/10/27
推薦指數:★★★★★  (純屬個人感覺,僅供參考)
推薦指數:博客來介紹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它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它生命再也不一樣,遇見他們,你才真的活過。在車水馬龍的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擦肩而過的機會也愈來愈頻繁了,也許你不曾發現你生命中的過客在你的未來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但生命正是由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陌生人所交疊而成的縮影,而每個人的故事中又含有其它人的故事,每個人的故事也會在某個時空中與其它的人的故事交錯影響著。

在本書中,描述著一個在遊樂園的跛腳維修工人,艾迪,終其一生地以為自己只是無意義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卻在他死後,上帝在天堂安排他見到了他生命中五個重要的人,在這五個人描述著自己與艾迪的前因後果後,艾迪才知道原來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深受到這些人的影響,甚至是因這些人的犧牲。

艾迪在天堂上首先遇到第一個人,一個他完全不認識的人,而這個人卻是為了不撞上當時正在馬路上玩耍的艾迪而發生車禍最終喪命的。正如電影蝴蝶效應一樣,一隻小小的蝴蝶揮動著翅膀,便可能導致遙遠的彼地發生一場風雨;生命是互相交錯的,尤其在網路的時代更是明顯,誰也不知道自己這一刻的動作,這一時的留言,會帶給下一個人、下一個世代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也帶給我一點小小的省思,也許我們無意造成的過錯,最終會影響的可能不只是眼前的人事物而已。


沒有誰的生命是白白浪費掉的,在這個階段作者給予的顏色為藍色,我想也顯示了不僅與作者筆下的藍膚人相互輝映,更顯示了藍膚人對於此事的淡泊與怡然自得。

緊接著,艾迪便遇上了第二個人,也就是他在服役期間的長官,艾迪在這個階段也得到了為什麼他會一輩子不良與行的原因,原來是這個長官開槍把他的腳射傷了!然而,這當然讓艾迪非常生氣,一氣之下便與長官打鬥了起來,而在一陣打鬥過後,長官便告訴了他當初如果不射傷他,他可能會因為失去理智而喪失自己的生命,甚至為了救他們整車的人,而自己誤觸地雷而炸死,當然在這邊也埋下了第五個故事的伏筆。

有時候,你犧牲了某個珍貴的東西,並不代表你真的失去它,你只不過是把它傳遞給了另一個人。當我們學會了犧牲,其實是擁有了更多。在這個階段,作者則是給予黑色的天堂,而黑色的天堂我想除了代表一開始艾迪所失去的悲哀外,也代表了犧牲的高貴情操。

緊接著,艾迪遇到了第三個人,老婦人露比,露比告訴了艾迪一些他父親生前的是,其實艾迪對於父親一直是懷有恐懼的心理的,並且對於他喝醉酒常用皮帶抽打他的童年生活感到梗梗於懷,甚至後來因為找工作與父親反目成仇。諷刺的是,艾迪一生都受到他父親的影響,包括了他後來的工作。而他一直到最後,才知道父親是因為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忠誠」而死,在死前甚至是打開窗戶去尋找自己、自己的哥哥和母親。

心中留著憤怒,對人是有害處的。憤怒會腐蝕你的內心。我們以為怨恨是一項武器,可以用來攻擊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可是,仇恨是一把彎曲的刀;我們造成了傷害,其實是傷害了自己。在第三個故事中,艾迪選擇了放下,原諒了父親,也救贖了自己,在這個階段作者給予的顏色為綠玉色,我想除了代表艾迪的心智已經慢慢成熟外,也象徵著艾迪已經慢慢地向健康的心態了。

接著,艾迪則是遇見了第四個人,他的妻子。在這個短暫的相遇中,艾迪把他的愛與不捨,表達給無法參與他後半輩子的妻子。然而,「人生,總會結束;但愛,沒有終點。」雖然妻子的人生已經結束了,但是這也昇成成了艾迪在維修工人的生涯中,對於這些來遊樂園遊玩的孩子的愛。而在這時,作者給予的顏色則為棕色,也象徵著艾迪對於他的太太那份至死不渝的情感。

最後,艾迪遇見了在他的軍旅生涯中被燒死的女孩,這個女孩點醒了他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雖然他只是一個又老又跛的維修工人,但是他的工作,卻守護著許許多多人的安全。正如泰戈爾在他的「Stray Bird」中所提到,「我是秋天的雲,不帶任何一滴雨水,在成熟的稻田中,可以看到我的充實。」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只是社會中的小螺絲,但只要我們盡心盡力,不怠忽職守,一定能對社會,甚至對於將來我們在天堂上所遇到的人有一個好的交集。

而在這個階段,作者則給予了白色,也代表著艾迪從心靈的空虛,轉換到了對自己工作的神聖的那一種心情。

在看完這本書後,我想我有許多的感觸,也許這些只能透過以上的文字來稍做抒解,但我想如果你是一個玩物喪志的人,或者你覺得你現在生活索然無味,沒有目標,不妨來讀讀此書,一起來遇到在天堂的五個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